我為子孫下廚房
記得20世紀70年代,有首歌是《我為革命下廚房》。那時爸媽工作忙,尚是學(xué)童的我,經(jīng)常哼著這首歌炒菜做飯。不一會兒的工夫,我就把茄子、青菜炒好,和著煮好的米飯,讓全家人一掃而光。雖然缺油少鹽,可吃得有滋有味,至今想念。
40多年過去了,我也退休了。我又哼起了這曲子,把詞改成了“我為子孫下廚房”,樂呵呵地重拾“少油少鹽”的廚藝,讓全家人開心用餐。
現(xiàn)在什么都不缺,為何要少油少鹽?孫子不到3歲,按發(fā)育規(guī)律,餐食必須少油少鹽;我們夫妻倆年過六旬,消化功能減退,醫(yī)生建議少油少鹽;兒女從事健康研究,建議用餐少油少鹽。這樣一來,少油少鹽成為我家廚房的主旋律。
少油少鹽如何讓餐食有滋有味呢?這可得想辦法。我是湖南人,喜歡吃臘肉,可臘肉是重油重鹽的腌制菜,想解饞,就得另辟蹊徑。我把從老家寄來的臘肉,洗凈后放熱水里先漂一遍,去油去鹽,然后撈出來炒菜,少放一點清油,改良后的這道菜成了全家人的最愛。孫輩喜歡吃藕,我就變著花樣炒藕:姜末炒藕,邊炒邊放水,炒出來的藕鮮香脆;有時我先把藕片用鹽漬一會兒,倒掉漬水,爆炒出鍋,味道也很不錯。
我有不少同齡朋友,因各種原因,不下廚房。有的聞不了油煙味;有的火、刀用起來不協(xié)調(diào),容易發(fā)生事故;有的味覺不敏感,做出來的東西很難讓人下咽,干脆放棄。其實,不下廚房,少了很多生活樂趣。
下廚房做飯,辛苦自不必說。可當一家人把大盤小碗全吃完,那種開心也是難得的。做出自家特有的味道,這其中有愛、責(zé)任和體恤。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了,想吃什么都不難,可要吃出家的滋味,永遠是最奢侈的消費。
我為子孫下廚房,年紀大了,有時一干就是幾個小時,累了也想罷工??僧斁ι写鏁r,仍想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讓家的味道充盈每個家庭成員,留下永遠難忘的味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