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
本報訊(記者李國)日前,以“跨越江海、文明互鑒”為主題的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吸引國內外眾多著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促大河文化交流互鑒。
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等專家學者圍繞長江文明研究分享了他們的真知灼見和前沿學術思想。來自英國、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國的專家學者則分享了他們深耕尼羅河、古代西亞兩河流域、亞馬孫河、印度河等世界大河文明研究成果。
萬里長江,千里重慶,長江在重慶奔騰691公里,流淌著千年的文明密碼。53項國家級非遺,707項市級非遺,在巴山渝水間生生不息。除了主論壇外,還同期舉辦一系列文化研討交流活動,包括2025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長江流域非遺交流展示、“從敦煌到大足”專題陳列展等活動,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化廣度。第八屆世界大河歌會別出心裁,將舞臺搬至長江游輪,國內外藝術家在移動的山水實景中放歌。
讓長江文明真正走進大眾生活,就要讓長江文化“活”起來,活動以沉浸式體驗、數(shù)字化手段、藝術化表達,讓文明從學術殿堂走向市井街巷,從靜態(tài)保護變?yōu)榛顟B(tài)傳承。此次長江流域非遺精品展,以非遺為筆,勾勒文明脈絡,集中展示長江流域內13省(區(qū)、市)100余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四川蜀錦、湖南湘繡、江蘇蘇繡、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安徽宣紙制作技藝等;大會發(fā)布的“跟著非遺游長江”旅游地圖,覆蓋了長江流域13?。▍^(qū)、市)的52個非遺與旅游融合點位、10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全面呈現(xiàn)長江文化生態(tài)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探索“非遺+旅游”“非遺+消費”新模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重慶市系統(tǒng)梳理長江文化脈絡,提煉文化主題28個,遴選文化標識69個;大力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的“巴蜀文明進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實施涪陵小田溪墓群、九龍坡冬筍壩遺址等考古研究項目;修復三峽出土文物2400余件(套),完成15部三峽考古報告的編寫出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采用“無壓容器”技術,實現(xiàn)水下原址保護,被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