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最是平凡動人心

十五運會志愿者。本報記者 王偉偉 攝
“太可惜了,就差一點”,十五運會柔道男子90公斤級決賽后,很多人在為謝亞東惋惜。他在決賽中不敵老對手、內(nèi)蒙古選手布和畢力格,遺憾與金牌擦肩而過。2021年的陜西全運會,謝亞東也是在這一級別決賽中輸給布和畢力格,與冠軍失之交臂。
時隔4年依然沒能改變獎牌的顏色,謝亞東確實遺憾,但他坦言看到了自己的成長,“上屆全運會我不到一分鐘就輸了,這次比賽給了對手更多壓力。下一屆全運會,我還要為上海柔道隊爭取榮譽”。12歲就離家進行專業(yè)訓練的謝亞東,一直對依靠經(jīng)營菜攤支持自己的父母心懷愧疚,“訓練再苦也沒有爸媽干活累,有時間我還是會幫他們一起出攤”。
兩枚全運會銀牌,可能對于謝亞東十余年的運動生涯來說并不算完美。但帶著一絲未能圓滿的遺憾,才更像是一枚鐫刻拼搏和斗志的勛章,記錄著他對柔道運動最真摯的熱愛與最執(zhí)著的追求。
哪有那么多一戰(zhàn)成名的神奇劇本,平凡人的全力以赴才是最真實的勵志敘事。
本屆全運會群眾比賽門球項目女子雙人賽中,湖北組合李秋菊/譚金美獲得冠軍。62歲的李秋菊是襄陽市電信局的一名退休職工,已經(jīng)打了16年門球,曾多次在全國女子門球賽中取得好成績,“要想拿全運會冠軍,單有興趣愛好是遠遠不夠的,比賽每一場都是硬仗”。
自從群眾賽事登上全運舞臺,“全民全運 全民共享”的全運新理念便逐漸深入人心。全運會不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是所有參與者齊心協(xié)力共同成就的體育盛會。全運會的賽場內(nèi)外,每一份付出和堅持都值得被看見。體育精神的本質(zhì),是逆境中的相互扶持,是跨越傷病的倔強重生,是世代傳承的初心不改,是人性共鳴的雙向奔赴。
在本屆全運會香港賽區(qū),舉行場地自行車賽的香港單車館一直人氣高漲。已年過六旬的崔倩瑩,是在單車館公園門口提供指引等志愿服務的一名義工。“香港能和廣東、澳門共同承辦全運會,我作為香港市民十分激動。能在這個年紀參與到這樣的盛事中,我感到尤其自豪?!?/p>
除了這些在港澳本地提供志愿服務的義工,還有不少來自港澳地區(qū)的志愿者也忙碌在廣州、深圳等其他全運會賽區(qū)。目前就讀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的香港志愿者肖研馨,在本屆全運會開幕式上就堅守在看臺區(qū)的應急機動崗位?!皬南愀凵鐓^(qū)的志愿服務走到全運賽場,這是一次難忘的成長!我們展現(xiàn)的是當代大學生的風采,也是粵港澳青年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p>
精彩的比賽是本屆全運會最令人期待的內(nèi)容,而豐富的體育展示活動也為賽場增添更多亮點。成立超過20年的廣東舞時尚啦啦隊,在本屆比賽期間承擔了籃球、射擊等多個項目的體育展示活動?!瓣犖槿啃屡帕宋璧?,賽前還進行了嚴格考核,就是要力爭把最好的狀態(tài)帶到全運賽場”,舞時尚創(chuàng)始人王雪兒這樣表達。
“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全運會的光,固然照亮專業(yè)運動員的榮耀時刻,更溫暖每個普通人的熱愛與堅持。在每一次跳躍搏擊之間,在每一滴汗水滑落之際,在每一份堅守執(zhí)著之中,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同頻共振的脈動里,全運榮光正照亮每一個平凡而閃耀的夢想。
(本報香港11月16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