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我在我思】“職工名字寫入工作報告”釋放的暖意
據11月6日《工人日報》報道,近日,黑龍江省綏化市工會第五次代表大會落下帷幕,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本屆工作報告在提到過去5年的榮譽情況時,那遠航、張志剛、劉卓等12名優(yōu)秀職工的名字被寫入其中。這讓一些被提及名字的職工“既驚喜又感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發(fā)揮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引導更多職工對標榜樣,成為“他們”甚至超越“他們”。
綏化市工代會上的工作報告,表面上看只是多了一行名字,實則是讓一線勞動者站上“C位”。來自不同行業(yè)12個名字的串聯,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詮釋,更容易深入人心、產生情感共鳴。
職工被點到名字有那么重要嗎?十幾年前的一個故事讓筆者印象深刻:某央企項目部以“你能叫出多少職工的名字”為主題開展了一項活動,引導管理干部從記住職工名字做起,尊重每一位勞動者。事情的起因是,一位項目部總工用“小伙子”稱呼一位挖掘機司機,而司機覺得“天天吃住在一起,總工卻不知道我是誰,是我干得不好?還是給總工留下什么壞印象?”最終因感到不被尊重而工作走神,被批評后,司機在局域網吐槽上述問題,項目部由此反思,將“記住職工名字”列為管理干部的基本功。
雖然是老故事,蘊含的道理卻未過時。不管是職工“被點名”,還是“被記住”,本質上都是勞動價值被看見、被重視、被尊重。從人情、人性的角度講,“名字被看見”自然讓一些勞動者很在乎、很渴望。
如何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近年來,很多地方將鏡頭更多聚焦在一線勞動者身上,傾聽他們的聲音,讓技能人才、勞模工匠等平凡英雄從“群像”中走出,成為面容清晰的看得見、學得到的身邊榜樣,傳遞了“無論崗位多么平凡,只要實干有為就值得被銘記”的價值導向。
比如,在工會組織的推動下,一些地方探索出禮遇勞模工匠、環(huán)衛(wèi)工人等群體的新模式,打造“工匠之城”,致敬勞動者。又如,設立城市工匠日,建設勞模工匠展覽館、開設勞模工匠主題地鐵專列,在城市廣場大屏展示勞模工匠事跡和肖像等。海南省圖書館的墻壁上刻著“海南省圖書館參建民工名錄”,626位參建農民工姓名赫然在列、熠熠生輝。此外,有的企業(yè)把技術骨干的創(chuàng)新故事納入新職工培訓教材,用一線職工的名字命名先進操作法等;一些高校將聚光燈轉向校園里的后勤人員,邀請他們寄語學子……
這些走心做法,看見了每一份付出和每一滴汗水,讓勞動精神從概念變?yōu)槟苡|摸、可模仿、想超越的榜樣力量,用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學習榜樣,凝聚奮進力量。
一個民族的偉大,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傳奇,而是無數普通人的堅守與創(chuàng)造。當勞動者的名字被銘記、個體的奮斗成果被認可,“人人都想出彩、人人都能出彩”的創(chuàng)造熱情才會被點燃。期待更多地方和單位能夠從成長平臺、激勵機制等方面著手,讓每一份勞動都能得到尊重,讓勞動的榮光照亮每一條奮斗之路。



×